(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 受访者 供图“我们常说卡脖子问题,卡在了哪里?就是卡在最底层的基础研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说,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但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在科研基金管理上要考虑其特殊性。2023全国两会期间,郭坤宇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研究的开展主要靠国家和地方的科学基金资助,这是近几十年来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经费来源。
他指出,目前很多基础类研究项目的设计与管理都有项目执行年限要求,以及年度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展,但“基础研究不是工程类项目,很难做出明确的时间进度安排”。
“基础研究要经历由浅到深的推进过程,大量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持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比如数学、理论物理等学科中的问题,这些也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短时间不一定能够见到效果,需要坐冷板凳精神。”郭坤宇解释。
他认为,基础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很难从时间上判断研究进展和预期成果,因此基金管理部门在设计和管理基础类研究项目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郭坤宇建议,基础类研究项目应该设置起始时间,不设置结题时间,但规定基本研究周期。在完成基本研究周期后,项目结题时间由项目主持人根据研究进展和经费结余情况来确定,但项目在研时间一般不超过基本研究周期的2倍。在项目执行期间,实行动态监管。项目主持人申请项目结题时,可同时申请下一轮项目,既可以为科研人员节约出更多的时间专心研究,也可以发挥基金的最大效能。
他还提到,基础类研究项目的预算应设计为总体框架性的预算,不应分得太细,因为在长周期的研究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预料的科研支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