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
数名切鱼师正对着一条重370公斤、身长2.3米的金枪鱼共同献技,这珍馐美味直接现切现卖,引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
不过,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在市场上,而是在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的展位上。
(相关资料图)
记者了解到,本届展会达成意向交易额103亿元,入场观众6万人次,现场交易额5827万元,线上商城截止5月13日16:00展会闭幕成交202万元。
此外,展会同期,22家单位签订了10个渔业相关合作框架协议,揭牌成立了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等7个企业实体及机构,包含13个扶持条目27条具体扶持措施的《深圳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渔业类)扶持措施》应势发布,15家渔业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发起成立的深圳市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应运而生,首期成员多达100多家。
257.3公里的海岸线、近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这是深圳靠海吃海的先天优势。当前,深圳在蓬勃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之时,仍稳步推进渔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从近海捕捞养殖走向深远海资源利用
从小渔村走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渔业历经了从重点产业到日渐萎缩再到加速转型的华丽转身。
深圳位于珠江东岸、海岸线曲折,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不过,城市化进程让传统渔业的衰退难以逆转。
资料显示,1994年,深圳第一家远洋渔业公司企业——深圳市远洋渔业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深圳由传统渔业迈向了现代渔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2004年开始,深圳提出了渔业调结构和“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引导传统养殖转移,重点扶持远洋渔业发展。2018年,深圳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渔业发展转型加速。
到2022年,深圳印发《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表示深圳渔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由近海捕捞、养殖向深远海资源利用转型,由单一经济价值向民生、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延伸,由过去的空间争夺走向协调与共融发展。
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以远洋渔业为特色、捕捞与养殖兼顾、深圳与深汕两地互补的渔业生产体系。
本届渔博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渔业类)扶持措施》,以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建设运营。
记者在渔博会现场获悉,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已正式揭牌。5月12日上午九时十五分,系统首次拍卖的一条重达204kg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落槌成交。最终以成交价281元/kg、总价57324元,被代号为A402的出价人拍下。
接下来,该交易中心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拍卖,构建以金枪鱼为代表的高端水产质量体系、申报金融牌照、形成区域价格指数等接踵而来。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看来,在未来,希望能将深远海养殖的信息和品质结合起来。
在养殖端,以生产要素全覆盖实现整体的产量提升和质量提高;在整体的数据端,以数据采集和分析来实现养殖端精细化管控和决策应用;在加工链,实现从转运、分级分拣、冷冻的自动化,包括自动包装、储存、运输、销售,构建一整套全流程的标准体系。
推进产业规模与基础科研发展
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来看,目前渔业生产和消费已形成了以广州为综合服务中心、佛山和江门为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
而对于深圳来说,目前水产品产量仅占大湾区2%,产值仅占3%,产业规模很小。树立大食物观,“蓝色粮仓”是其中关键,而种业又是其中的核心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鱼类生理学家和鱼类养殖学家林浩然表示,为提升水产良种质量,一方面我们应努力发掘国内具有良好潜力的优良水产品种,不断提高本土良种的质量和养殖规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国外的水产优良新品种,并通过不断选育和杂交,使其适应国内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目前,记者了解到,2021年深圳渔业生产总值(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规模仍较小达25.1亿元,渔业生产总量8万吨,其中捕捞量5.9万吨、水产养殖量2.1万吨。
往深远海种下“种子”,可能是深圳水产养殖的未来。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包振民介绍,工船养殖和网箱养殖都需要大规模的苗种供应,陆地上要有强大的种苗生产基地配套,因此深远海养殖要思考如何缩短海上的养殖周期,保证养殖过程安全,提高养殖效率。
包振民进一步表示,一方面要找到适合在中国深远海养殖的鱼种,如借用黄海冷水滩的环境开展一些归珍鱼的养殖;另一方面要找到适合产业化开发的良种,面向市场寻找新的养殖模式。
除产业规模外,基础科研也是深圳渔业目前较大的短板。目前,深圳海洋大学建设项目拟选址于大鹏新区坝光片区,总用地面积401213.96平方米,办学规模预期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约10000人。
在本届渔博会上,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认为,需要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水产是交叉学科,单一学科知识支撑不了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所以就需要海洋大学在特色人才培养和海洋学科管理体系上发力,同时企业也参与培养,让学生得到更多成长和训练。”万荣称。
而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魏志强认为,从监测技术、装备制造到人才培养,都是高度复杂的。海洋产业需要重视第一产业,有了第一产业的产出,就能够带动第二产业的装备制造、第三产业的信息服务产业。
“渔业强关键在于科技强,从入海、造船、储存、冰储到食品工艺,都需要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深圳海洋大学筹备办负责人林间表示,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背景下,不管是渔业、通信,还是新能源、新材料,高校不仅要做高端科技,也要兼顾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