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 EV great again”,在理想家庭科技日结束后,理想的内部员工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写下这句颇可玩味的话。
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刚刚定名为MEGA的理想首款纯电车型将会延续理想增程时代的现象级表现,聚焦家庭用户这一细分领域,再度打造爆款品类,颠覆高端纯电市场的认知与格局。
怎样才算是颠覆?科技日上,理想也给出了自己的量化标准:MEGA将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车身形式,成为50万以上所有乘用车的销量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MEGA,不能轻敌
熟悉的理想式营销话术,理想汽车副总裁刘杰喊得无比自信与笃定。从曾经最不被看好的新势力品牌,成长为交付达40万辆的行业翘楚,理想用了43个月,看着每个月不断攀升的交付数据,力压同侪的财务报表,刘杰与理想确实有着“狂傲”的资本。
回首过去这波澜起伏的43个月,理想做对了很多事情,包括精准的产品定义、高效的组织架构、精细的系统整合优化……这些都是理想取得阶段性胜利不可或缺的要素。
而在理想汽车CEO李想看来,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高速的发展,核心的驱动力不是产品,而是企业的成长性,这种成长由两部分组成的闭环,一个是学习,一个是训练。
在实战中,理想学习华为升级组织架构,学习BBA提升终端管理能力,借鉴小鹏优化上市节奏,认识比亚迪的组织能力和操盘水平,这种成长性便是理想MEGA与理想的底气所在。
只不过,理想正在面对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在庆祝理想L7单日突破1000辆之际,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竞品也正在加速导入,试图稀释理想好不容易构建起的增程产品防线。
另一方面,离开增程的技术路线舒适圈,四面楚歌的理想将要直面纯电市场的层层杀机。尤其是当MEGA踏足50万元以上的纯电市场后,原本构建的品牌与技术认知还能否支撑起理想的价值跃迁也会成为核心问题。
上周,在理想创下0.84万辆的销量纪录时,李想表示:“我们仅通过三款SUV,超过了BBA任何一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全部SUV产品的销量之和;随着纯电车型以及明年理想L6的交付,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总销量超过BBA。”
不可否认,单纯从销量角度来看,理想是目前最接近BBA的新势力品牌,独树一帜的产品定义能力以及高效协同的组织管理体系是理想手中对抗“巨人”的利剑。
疯狂“内卷”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创造着无限可能,传统巨擘们或受制于全球市场的整体规划,或被董事股东们要求的财务报表所束缚,他们大多数人的确难以适应中国市场当前快速变化的产品需求。
可如果就此将他们形容为“一夜之间覆灭的诺基亚”,那还是有些过分牵强,或者说是过于轻敌了。在我看来,只要不是一昧地反对甚至是试图抵抗新能源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市场的传统巨头与中国正在崛起的新生代品牌之间的角逐将会一个长期且艰难的命题。
更何况,蔚来、小鹏、问界等头部品牌也纷纷显露出一股子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架势。尽管李想在战术上嘲讽了一波友商的销量数据,但是请相信,在战略上,李想万不敢有一丝轻敌。
理想现在的最大敌人无疑就是规模,在踏入“双能驱动”时代之后,企业规模渐起,公司战略组织的高效运营、产品价值的深度探索、技术体系的垂直开发、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一整条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稍有差池,理想都有可能立马万劫不复。
与其说,理想MEGA是“Make EV great again”,不如说是“Make Li Auto great again”。
理想的“新护城河”
所以在理想MEGA 上,理想在三个方向上使出浑身解数强化了自身的产品与技术护城河。
在补能体系上,理想自研了800V高压纯电平台,并将大规模量产5C电池,同时对电池系统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电池的最大 5C 充电倍率;自建、自运营5C高压超级充电网络,并利用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技术打造差异化补能体验,解决纯电车型充电速度慢、长途充电难两大现实难题。
在智能空间方面,通过多模态感知、多模态交互以及认知大模型Mind GPT,构建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体系。其中,Mind GPT大模型在经过训练之后,可以完成对话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在内的各项操作。
在ChatGPT 能力涌现时,大模型上车成了各大企业竞争的又一核心领域,但大多还停留在PPT阶段。例如奔驰和微软在前些天宣布,两家公司正在合作扩大人工智能的使用,计划将 ChatGPT 整合到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中。
在智能驾驶层面,理想也发布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 产品。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表示,理想城市 NOA 摆脱高精地图的两大法宝是:NPN 特征网络和 TIN 网络。这两者加持下的 BEV 网络具有更完整、更稳定的性能。
除了城市 NOA,理想也发布了通勤 NOA解决方案,车主可以自主训练车辆,完成激活启用。据介绍,在相对固定简单的的路线上,车主训练一周基本就可以完成激活;而面对复杂的路线,理想给出的时间预计是 2-3 周可以完成训练,通勤 NOA 可以覆盖理想车主 95% 以上的通勤场景。
此时此刻,理想深刻地认识到,在双能战略阶段仅仅依靠产品的精准定义,已经不足以高效地推动整个价值体系向着1到10的市场蜕变。
这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理想全力追赶的智能驾驶系统需要实现梦寐以求的后发先制,为理想开启全新的智能化局面,摆脱技术跟随者的品牌形象。
两年前,李想决定抛开外部供应商,进行包括视觉泊车、NOA、L4 在内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功能的自研时,曾在公司内部的研发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自己要真没本事做不出来,我宁愿把这家企业关闭了,我不希望自己创办一家既落后又没有出息的智能电动车企业。”
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理想也确实在大力招揽技术人才,试图实现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全栈自研,包含自动驾驶的软硬件,自研感知、规划、决策算法,以及研发自动驾驶实时操作系统Li OS和开发工具链,理想MEGA上这一整套智能解决方案便是理想最新的最直接表达。
但这套智能解决方案的成本控制能力、功能的完善程度、技术的领先性都还是个未知数,那么被给予厚望的理想 MEGA 想要完成突破,能够真正完整的将解决方案实现落地,是摆在理想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数天之前,何小鹏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天有谁已经在牌桌上了?我认为中国没有一家企业,中国的创业企业,能够已经确定在下一次的牌桌上,还没有。”
接下来,理想将会与蔚来、特斯拉、小鹏在核心技术领域展开正面碰撞,以一场场硬仗去拓展理想的生存空间,难度可想而知。但就像《从0到1》里说的那样,在变革来临的时候,先发优势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才是王道。